海底撈輪值首席運營官邵志東: 以“不變初心”應“萬變之局”
以下是現場演講實錄,內容有刪減:
大家好,感謝大家的掌聲。我是來自海底撈的邵志東,很高興和大家相聚在這里。到今年,海底撈已經創立30周年了。都說三十而立,我們同樣把今年視為一個新的開始。
回顧30年海底撈的成長的過程,有過很多艱難的關口,特別是剛剛過去的疫情。疫情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壓力,正是當時那樣特殊的環境,促使我們做出了許多決策,許多變化都令外界非常關注。
前不久我們發布了去年的業績,營業額和凈利潤都實現了增長,一個非常根本的原因是去年整個餐飲恢復的都不錯。業績的增長,我認為是正常的,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在過去的幾年當中,我們到底做對了什么和做錯了什么。所以今天我更多地是想做一個總結,向大家匯報一下,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海底撈做了些什么。
在2023年年初的時候,大家的出行不再因為疫情受到限制。整個1月、2月,餐飲客流迅速恢復,反而讓我們陷入了新的困境:顧客暴增,人手嚴重不足……當餐飲消費需求快速回升,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迅速反應,找回狀態。
我們首先從組織層面開始變革。在疫情期間,我們無法巡店,因此我們依靠組織當中特有的“師徒制”,來實現跨區域管理,強化一線門店的運營質量。而在疫情解除后,跨區域的管理反而不夠高效。所以當時就我們果斷進行了組織變革,讓組織更加扁平化,把原來跨區的家族制變成了區域教練制,打掉了中間層,讓大區教練分區域管理全國門店,讓大區教練更加貼近一線。
還有一個問題,海底撈作為一個擁有1300多家門店、十幾萬員工的企業,層級和部門很多。尤其是經過了疫情,各個部門本著“不犯錯”的工作原則來開展工作。在這種現狀下如何去改變,讓一線恢復活力,積極地應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的新需求,是我們遇到的一個挑戰。
當時我負責管理北京區域的門店,有一天我的店經理反饋說,最近有很多演唱會,現場人非常多,我們能不能派大巴到演唱會,等散場了接大家來店里吃火鍋?這個提案經各部門把關之后,大家卻發現,風險很大。
對于店經理來說,不干沒什么,干了風險大,這個想法差點就被放棄了。我說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努力創新,涉及紅線的問題你們必須先報了再干,其它的問題我們先跑一跑。市場環境正在急劇變化,如果我們的組織還停留在沒有活力的狀態,那將是巨大的災難。
從那個時候開始,我們通過權力的下放,堅定不移地把一線的活力調動起來。后來就出現了許許多多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創新。比如我們給顧客洗頭,去演唱會門口開大巴車接人,去夜市擺攤,科目三舞蹈火到全國乃至全球。此外,我們在產品進行花樣翻新,除了最經典的“撈派十佳”單品外,還成功推出了一些“網紅款”單品和充滿當地風情的區域化產品,都獲得了顧客的認可。這些創新其實都是來自于一線,來自于普通員工的想法。我們總部的任務就是及時給大家激勵,把獎品、獎金發到位。
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當然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,因為每一個創新都可能會失敗,甚至帶來風險,已經成功的創新也不見得能再復制出來一個。但是我們會一直嘗試去完善和調整我們的組織架構,打磨創新機制,讓一線的組織充滿活力,同時又不至于失控。
真正的創新來源于務實工作,真正的創新來源于一線。我們今年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。業務創新是表象,組織創新才是根源。陣痛是難免的,成長是有代價的。但是我還是希望,通過組織的不斷變革,放開一線的手腳,激發創新活力。
我記得2016年的時候,公司提出了四句話,制度化管理、流程化操作、數據化考核、跟蹤式監督。到現在有七八年的時間了,這其中仍有很多的點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完善。我們有了制度,有了流程,我們的考核如何在數據維度和我們的主觀感知當中找到平衡?跟蹤式監督,又該如何讓工作的執行得到保障?這四點的每一個點都是需要我們持續探索。
業務創新是表象,組織創新是根源,數字化創新是基礎。在企業的智能化建設過程當中,又該如何讓數字化真正提升管理效率,這都是我們要持續探索的話題。
所以過去的 30 年,我們的環境在改變,顧客的消費習慣在改變,我們的員工也在改變,我們只有不斷地改變,不斷地創新,才能適應變化的世界。
在這30年里,不變的是什么?不變的是“雙手改變命運”的價值觀,不變的是我們對“顧客滿意度”“員工努力度”的追求。踩在這兩座“金山銀山”上,我們相信我們可以走得更遠。希望30年之后我們還能站在這個講臺上,謝謝大家!
聲明:該文章編輯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